答张象九书
象九仁兄如晤:
得五月十日书,高言至论,足以针砭痼疾,兼录景尊生先生大著见示,意思勤恳深厚。弟虽顽劣,能无动乎?
虽然,阁下劝弟出而济时,其视弟过重矣,其观世亦未審也。弟自束发受书,即习为声律排比之文,冀以掇取科第,固已心乎利禄,非高尚者也。中年颠蹶困塞,屡为有司所摈,始退作林泉之想,不过倦而求息,何出处之可言!且今之世,所谓出处者,何如也?上焉者,悬陋法以为式;下焉者,挟陋术以求进。幸而得也,则圆转选懦,苟旦夕之禄;其不得也,则槁项黄馘,抱铅椠以死,于古人经世之书,未有过而问者。苟不屑屑于此,稍窥前代事迹,憪然谈经济,论利病,则当道者嗤之屏之,以为狂愚。今时事虽急,然任事之人,忌才饰短,恶闻异论犹昔也。有志者宁伏草间死耳,谁能逞才炫奇,画策干时,取要人笑侮乎?
景君之言,美矣!用教师一节尤有见。至于募兵选士,排阵炼技,则有胜朝戚元敬书在,酌而用之足矣,不烦吾辈书生,晓晓腾口也。且今天下非兵寡之患,而兵多之患;兵亦非无技之患,有技而不效其技之患。自军兴以来,凡奋然作色,率先士卒,与贼角力者,未尝不胜。惟事权不一,呼吸不通,且逐处设防,势分力薄,兵多而战者少,将多而能者少,饷细而士疲,罚轻而众玩,是以谒时养寇,日就堕坏。窃谓今日之急务,不在募新兵,而在汰旧兵。汰赢弱,留精壮,择有胆力者将之,量撤零畸屯戎,并力赴剿,重赏罚以作其气,绝牵制以一其权,如此则旧兵自足集事,何以募为?
昔明之末世,流寇蔓延,官军分兵四出,半防半战,惟陕督郑崇俭主提兵合击,行之既有效矣,竟为杨嗣昌崎屹以去,贼遂猖獗,不可复制。盖制流寇之道,与御外夷不同。外夷之来去有定方,所由有常道,御之者设防为上,浪战为下。流寇之来去无定方,所由无常道,制之者合战为上,分防为下。含上策而用下术,前事具在,其效可睹已。不是之恤,而曰募兵,将尽罢旧兵,专用新募乎?将合新旧用之乎?合新旧用之,则饷不给;尽罢旧兵专用新募,则势不行。藉令景君之言,皆凿凿可行,然当此资格拘挛之世,慨然起草茅而谈兵,欲破当路之聋聩,使之折而从我,适以召闹取怒耳。
往者林中丞抚陕,朝邑李时斋上救荒策,林笑曰:"此之谓半通。"林公当代伟人,其言犹若是,况其他乎?为我语景君曰:"肉食者谋之,先生'休矣!"
阁下欲用甘州矿徒,意亦大奇,惜事多窒碍耳。筹饷尤是难事,未识景君有何硕画,愿一闻之。肃此布覆,即候时安,不既。
注释
一、书信开头部分
王权收到友人张象九五月十日的来信,信中既有深刻见解,又附赠景尊生先生的著作,令他感动。
得五月十日书,高言至论,足以针砭痼疾,兼录景尊生先生大著见示,意思勤恳深厚。弟虽顽劣,能无动乎?
高言至论:"高"指高明,"至"为极致,"言""论"均指言论。此处指对方来信中的观点高明深刻,能切中时弊("针砭痼疾")。
景尊生先生大著:"景"为姓氏,"尊生"为名,"大著"是对他人著作的尊称。此处指景先生所著书籍,内容应与经世济民相关。
意思勤恳深厚:指对方来信及附书的态度诚恳,情意深厚。
二、对出仕态度的回应
王权拒绝张象九劝其出仕济世的建议,自述平生志向本在利禄,中年退隐实因困顿,并非高尚;更指出当时官场腐败,经世之学无人问津,献策只会招祸。
阁下劝弟出而济时,其视弟过重矣,其观世亦未審也。弟自束发受书,即习为声律排比之文,冀以掇取科第,固已心乎利禄,非高尚者也。中年颠蹶困塞,屡为有司所摈,始退作林泉之想,不过倦而求息,何出处之可言!且今之世,所谓出处者,何如也?上焉者,悬陋法以为式;下焉者,挟陋术以求进。幸而得也,则圆转选懦,苟旦夕之禄;其不得也,则槁项黄馘,抱铅椠以死,于古人经世之书,未有过而问者。苟不屑屑于此,稍窥前代事迹,憪然谈经济,论利病,则当道者嗤之屏之,以为狂愚。今时事虽急,然任事之人,忌才饰短,恶闻异论犹昔也。有志者宁伏草间死耳,谁能逞才炫奇,画策干时,取要人笑侮乎?
其视弟过重矣:"视"为看待,"过重"指过高估计。王权自谦,认为张象九高估了自己的能力。
观世亦未審也:"審"通"审",指看清。王权认为张象九对世道认识不足。
弟自束发受书……何出处之可言:
"束发受书":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,指少年时期。"声律排比之文"指科举应试的八股文。王权自述少年时为科举而学,本就心系利禄,并非"高尚者"。
"中年颠蹶困塞":中年屡遭挫折,被官府排斥,退隐林泉只是倦怠求息,并非刻意追求"出世"或"入世"的抉择。
今之世,所谓出处者,何如也:当今所谓的"出仕"或"隐退"是怎样一种状况?
上焉者……于古人经世之书,未有过而问者:
"上焉者"指上位者,制定浅陋的法规作为标准;"下焉者"指下位者,用浅陋的手段谋求晋升。
即使做官,也只是圆滑懦弱,贪图俸禄;不得志则潦倒终老,无人研读经世致用的书籍。
苟不屑屑于此……取要人笑侮乎**:若不屑于此道,稍谈经世济民之策,就会被当权者嘲笑排斥,视为狂愚。
宁伏草间死耳:宁愿隐居草野而死,也不愿炫耀才能、献策求官,招致当权者的侮辱。
三、对景尊生先生建议的具体回应
王权认为景尊生关于教育的建议可取,但对募兵选士等军事建议不以为然,指出当前兵多的弊端在于指挥混乱、兵员冗余,主张裁汰旧兵、精选将领、统一指挥,而非招募新兵。
景君之言,美矣!用教师一节尤有见。至于募兵选士,排阵炼技,则有胜朝戚元敬书在,酌而用之足矣,不烦吾辈书生,晓晓腾口也。且今天下非兵寡之患,而兵多之患;兵亦非无技之患,有技而不效其技之患。自军兴以来,凡奋然作色,率先士卒,与贼角力者,未尝不胜。惟事权不一,呼吸不通,且逐处设防,势分力薄,兵多而战者少,将多而能者少,饷细而士疲,罚轻而众玩,是以谒时养寇,日就堕坏。窃谓今日之急务,不在募新兵,而在汰旧兵。汰赢弱,留精壮,择有胆力者将之,量撤零畸屯戎,并力赴剿,重赏罚以作其气,绝牵制以一其权,如此则旧兵自足集事,何以募为?
用教师一节尤有见:"教师"指培养人才,景君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主张很有见地。
募兵选士……不烦吾辈书生,晓晓腾口也:
"晓晓"指争辩不休。招募士兵、选拔士卒、排兵布阵、训练技能等事,明朝戚继光已有专著(《纪效新书》《练兵实纪》),斟酌采用即可,无需书生空谈。
且今天下非兵寡之患……是以谒时养寇,日就堕坏:
"兵多之患":军队数量过多但分散,导致力量薄弱。
"有技而不效其技":士兵有技能却不发挥(因指挥不当、牵制过多)。
"事权不一,呼吸不通":指挥权分散,信息不畅。
"逐处设防,势分力薄":处处设防,兵力分散。
"饷细而士疲,罚轻而众玩":军饷微薄导致士兵疲惫,惩罚轻微导致士兵懈怠。
"谒时养寇":"谒时"或为"遏时"(阻碍时机),指因上述问题导致延误战机、养虎为患。
窃谓今日之急务……重赏罚以作其气:
"汰旧兵":裁汰老弱士兵,保留精壮。
"择有胆力者将之":选拔有胆识的人统领军队。
"量撤零畸屯戎":适当撤并零散的驻军。
"并力赴剿":集中力量剿匪。
"重赏罚":加重奖惩以激励士气。
"绝牵制以一其权":杜绝多方牵制,统一指挥权。
四、以历史教训驳募兵之弊
王权以明末流寇之乱为例,指出合击之策有效却被阻挠,分防之术无效却盛行;又举林则徐时期李时斋献策被嘲笑之事,说明当下献策只会招辱,难以被采纳。
昔明之末世,流寇蔓延,官军分兵四出,半防半战,惟陕督郑崇俭主提兵合击,行之既有效矣,竟为杨嗣昌崎屹以去,贼遂猖獗,不可复制。盖制流寇之道,与御外夷不同。外夷之来去有定方,所由有常道,御之者设防为上,浪战为下。流寇之来去无定方,所由无常道,制之者合战为上,分防为下。含上策而用下术,前事具在,其效可睹已。不是之恤,而曰募兵,将尽罢旧兵,专用新募乎?将合新旧用之乎?合新旧用之,则饷不给;尽罢旧兵专用新募,则势不行。藉令景君之言,皆凿凿可行,然当此资格拘挛之世,慨然起草茅而谈兵,欲破当路之聋聩,使之折而从我,适以召闹取怒耳。
流寇蔓延……贼遂猖獗,不可复制:
"郑崇俭主提兵合击":明末陕督郑崇俭主张集中兵力围剿流寇,曾取得成效。
"杨嗣昌崎屹以去":"崎屹"或为"崎峣"(阻挠),指杨嗣昌阻挠郑崇俭的策略,导致流寇猖獗。
盖制流寇之道……分防为下:
流寇行踪不定,需集中兵力合击;外夷来去有定路,需设防抵御。
当时未用合击之策而用分防之术,效果可想而知。
不是之恤……欲破当路之聋聩:
"不是之恤":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。
"破当路之聋聩":试图改变当权者的昏聩。
"适以召闹取怒":只会招来喧闹和愤怒(被当权者排斥)。
往者林中丞抚陕……况其他乎:
"林中丞抚陕":林则徐(曾任陕西巡抚,称"林中丞")。
"李时斋上救荒策,林笑曰'此之谓半通'":李时斋(朝邑人)献救荒策略,被林姓官员嘲笑为"半通"(学识浅陋)。连伟人都如此,何况他人?
五、对景君其他建议的质疑
王权对景君招募矿工为兵的想法表示怀疑,认为实施难度大,尤其担忧军饷问题,希望进一步了解其具体方案。
阁下欲用甘州矿徒,意亦大奇,惜事多窒碍耳。筹饷尤是难事,未识景君有何硕画,愿一闻之。
用甘州矿徒,意亦大奇:"甘州矿徒"指甘肃甘州的矿工,景君欲招募他们为兵,想法奇特。
惜事多窒碍耳:但此事困难重重(如矿工纪律性差、训练成本高)。
筹饷尤是难事:筹集军饷更是难题。
愿一闻之:希望张象九能详述景君的筹饷计划。
六、结尾套语
肃此布覆,即候时安,不既。
肃此布覆:"肃此"为恭敬地写此信,"布覆"为回复。
即候时安:即刻问候平安。
不既:"既"通"暨","不既"为不详尽之意,谦辞。
作品赏析
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1. 对自身定位的谦抑与时代批判 王权开篇谦称自己“顽劣”“心乎利禄”,实则通过回顾科举困顿、中年退隐的经历,揭示了晚清士人普遍的生存困境——科举功利化导致士风堕落,仕途排斥真才实学,形成“圆转选懦,苟旦夕之禄”的庸碌生态。他对“出处”问题的剖析,直指当时社会“上悬陋法,下挟陋术”的腐败现实,批判了当权者忌才饰短、压制异见的黑暗风气。
2. 对军事改革的务实主张 针对友人提议募兵选士、排阵炼技的建议,王权提出“汰旧兵”为核心的改革思路:淘汰羸弱、保留精壮,选拔胆力之将,合并零散屯戍兵力,统一指挥权,严明赏罚以提振士气。他以明末流寇之乱为例,强调“制流寇之道在合战而非分防”,反对盲目募兵导致饷匮势分,主张通过优化现有兵力实现“旧兵自足集事”。3. 对空谈误国的警惕与现实困境的无奈 文中借明末郑崇俭合击流寇被杨嗣昌排挤的历史教训,警示当世“含上策而用下术”的危害。他直言“肉食者谋之”,认为书生空谈兵事易招致当权者“召闹取怒”,折射出晚清改革派在顽固势力压制下的无力感。对景君募兵提议的质疑,亦体现其注重实际可行性、反对理想化改革的务实态度。4. 对经济问题的关注 对友人提议开发甘州矿徒的设想,王权虽认可其“意大奇”,但指出“事多窒碍”,并追问筹饷的具体方案,反映出他对经济改革复杂性的清醒认知,强调务实规划的重要性。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. 书信体式的亲切与自然 以书信形式展开,语言谦和委婉(如“高言至论,足以针砭痼疾”“意思勤恳深厚”),既表达对友人的尊重,又自然引出观点,形成亲切的对话氛围。行文中穿插“弟虽顽劣”“阁下欲……意亦大奇”等口语化表达,增强真实感与亲和力。2. 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 围绕“济时”议题层层递进:先自谦回应友人期许,再剖析时弊根源,继而提出军事改革主张,最后以历史教训佐证观点。每一层均以“今之世……”“窃谓今日之急务……”等标志性句式过渡,条理清晰,说服力强。3. 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 引用明末郑崇俭合击流寇、杨嗣昌分防致乱的史实,类比当下“事权不一,呼吸不通”的困境,借古讽今,揭示盲目募兵的危害。历史案例与现实问题相互映照,使论述更具深度与时效性。4. 简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用词凝练精准,如“圆转选懦”“槁项黄馘”“憪然谈经济”等四字短语,生动刻画士人萎靡与当权者排斥异见的形象;“肉食者谋之,先生'休矣!’”化用《左传》典故,委婉表达对空谈误国的批判,含蓄中见锋芒。5. 现实关怀与批判精神的融合 文章既有对友人善意的温柔回应,更饱含对晚清吏治腐败、军事低效、改革受阻的深切忧虑。批判当权者“忌才饰短”的同时,亦反思士人自身的局限,展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困局中的清醒与无奈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贵州快三停售了吗今天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